本篇文章750字,读完约2分钟

一渠清波从河南渤川县陶岐渠首往北,从方城码头到达郑州,穿过中原,穿过黄河,穿过华北,穿过1400公里,最终融入了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云天碧水。

这是几年后的场景,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最终输水脉络。

勤劳勇敢,自勉不息的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兴办水利,重新布局河山的气概和智慧。 从大禹开山减洪,建设都江堰,直到开凿京杭大运河。 从人工天河红旗渠到世纪工程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 我是玉皇,我是龙王。 命令三山五岳开路,我来了!

诞生于大跃进时代的这个民谣,极其形象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认知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雄伟魄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时,在其发源地渎川县,“七日富”的两名记者经过一周数百公里的行程,访问移民区,追踪其变迁的痕迹,含泪采录了大型报道。 来自南水北调移民区的报告,这次隆重发表。

45年前,为了建设丹江口水库,20万淄川人流泪离开了家乡。 现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地,15万渎川的孩子又要离家出走——这个数字占南水北调移民总数的50%。

无法完全从上次移民的阵痛中恢复过来,淅川又扛起了新移民的重担! “如果需要国家,我们是值得的。 ”川移民的话朴素真诚。

河流和邻市县移民背井离乡,改变丹江口万公顷的清波,豫鄂大地数百万亩良田灌溉,改变华北、京津干旱大地的润泽。

据专家介绍,来自渤川的中线调水主要供给京津、京广铁路城市用水和华北环境用水,兼作农业用水。 工程完成后,向北调水年为100多亿立方米,预计基本缓解华北和京津的渴,实现历史上罕见的“水大治”。

到那时为止,在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畔闲逛的人别忘了。 这里的碧水清波来自千里之外的河南淄川的一个小村庄陶岐。 别忘了,往北去的水滴中凝聚着数十万渤川移民的痛苦和悲伤。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时讯】饮水思源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4602.html